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说法,认为青年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问题多是由低自尊造成的。而我们的看法却是:对于孩子们而言,当然也包括成年人,许多问题的产生并非因为缺乏自尊而是因为缺乏责任感。 我们所说的责任感实际上是体现在是否关注他人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方面。比如照顾他人、关注社区、保护弱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孩子似乎与生俱来地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如何建立责任感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心力去学习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能够教导孩子们拥有责任感。然而,在孩子们做了让人无法接受或不负责任的事情时,更是一个绝好的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机会。对不当行为的成功干预,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效手段,让你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孩子们建立应该具有的责任感。 在下面的章节里,你可以学习到,当小孩子或青少年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不当行为后如何一步一步地帮助他们。这个方法旨在引导孩子对他们的行为负起责任。隐藏在此方法背后的是这样的一个推断:通过承担责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让类似的行为不再发生。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所说的“错事”指的是不被社会大众接受或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偷窃、身体或言语上的欺辱、骚扰、故意破坏公物以及任何违反公共规则的行为。 承担责任在此指的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系列过程,包括: 1. 承认 – 当事人同意讨论发生了什么并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文中的他并不只限于男性)。 2. 理解 – 显示出他理解了自己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3. 道歉 – 向此事涉及到的受害方表达歉意 4. 补偿 – 愿意按双方同意的方法做出补偿 5. 承诺 – 保证不再发生同类的事情,并且约定好一旦再发生此类事件该如何去解决。 6. 关心他人 – 愿意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事情,防止同龄的其他孩子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这里所提到的“承担责任的步骤”没有任何的新意,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在匆匆的生活中,提醒我们那些已经熟知的东西:那些自上而下的典型的惩罚方式是无法真正有效阻止那些不当行为发生的。众所周知,有些时候那些传统的惩罚手段还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不仅无法防止不当行为的再次发生,还会起到负面加强的作用。尤其是当孩子们认为惩罚并不公平的时候,其结果只会引起他内心的抵触情绪。只有当孩子认为他所经历的干预是公平的,而且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也一起参与到了整个的过程中,才能产生长远和积极有效的作用。 承担责任六步法来自于我们对于犯罪分子的观察:在犯罪分子身上的哪些行为能够让别人相信他已经改邪归正了?在发展和完善这个六步法的过程中,我们也从很多研究改变不当行为的心理学者那里获得了启示。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处理家庭虐待问题的美国家庭治疗师Cloe Madanes,处理家庭暴力犯罪者的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AllenJenkins,以及现实疗法的创始人、美国精神治疗师Wilhelm Glasser给我们的启示。 “这不是我做的。” 如果年轻人没有认识到承认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他带来极大好处的话,他们会本能地拒绝承认自己的行为。 承认
当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通常都会竭力地否认。而否认的原因则是因为害怕承认后可能给他带来的后果。如果想要一个人承认他所做的事,一定要极力避免给当事人施压。相反,谈话应该顺着弄清楚承认以后会发生什么的方向展开。只有当他能说出究竟为什么害怕认错的时候,作为局外人,我们才能发现他为什么会拒绝承认。因此,当年轻人无法很轻松的说明事情的真相时,如果老师能够表现出对他们的恐惧有足够的理解,那么就会更容易去和当事人开诚布公地讨论那些隐藏在拒绝背后的那些特别的恐惧了。其实他们的恐惧有些是毫无根据的,有些甚至是过于夸张的。而如果也能够有机会探讨说出真相带来的好处时,孩子们也许就会感觉,与掩盖事实相比,承认错误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承认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第一步。它等于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门通向另外一个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弥补自己的不当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继而修复自己已受损害的名誉。 最好把承认这一步看成是由几个阶段构成的一个渐变的过程。在第一个阶段里,承认是犹豫不决的和小心翼翼的。但是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承认就会变得坦白而诚恳了。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承认什么,虽然他也许愿意跟你讨论所发生的事,也可以讨论如果发现是他做的会有什么结果。到了下一个阶段,他也许就会开始承认他所做的事了,虽然还是会拒绝讨论细节问题。最后,他才会同意讨论所发生事件的那些细节。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承认一定要是:他不仅仅会在你的面前,同时也能在其他人面前去坦白自己所做的错事。 只有跟孩子讨论清楚,承认错误会发生什么,才能帮助孩子们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他们看到自己面前有条康庄大道,那么承认对于孩子来说会容易很多 - 正如这里的承担责任六步法所描述的那样。 如果承认自己犯了错之后得到的好处多于坏处的话,就值得去承认。 下一步 即使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孩子也会认错。因此确认孩子们真的明白自己所做所为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将会在下一章“理解”中去讨论。 “这才多大点儿事儿啊,我不过轻轻的推了他一下而已!” 除非让孩子们看到他们不当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不然的话,孩子们总是倾向于弱化他们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理解
孩子承认了自己的不当行为,就应该道歉。在道歉之前,孩子应该显示出他确实理解了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是错的,他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任何的道歉都会流于形式显得没有诚意。而没有悔意的道歉,或者说没有理解自己错在何处的道歉是算不上真正的道歉的。大人们常常会直接指出孩子不当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或不良后果来让他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但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像是说教一般,完全不想听下去。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去思考,自己找到答案:他的行为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险和伤害。 如果孩子觉得很难找到答案,老师一定要忍住冲动,不要马上给出答案。(人们常常会忍不住这样说:“你难道不明白你做的事情有多危险吗?有人会因此而死掉啊,你不知道吗?”)最好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比如说,他可以和他的朋友们、他的父母,甚至可以和那些因为他的行为而遭遇过危险或是受到伤害的人一起讨论。 建议指导孩子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答案,这样便于随时讨论和整理他的答案。随着讨论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不良后果会被添加在这张纸上。到了下一步,当孩子思考如何致歉时,这样的一个备忘录就会起到很便利的作用了。 “你无法强迫人们感到内疚自责,但是你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 下一步: 如果这个学生已经承认了他所做的错事,并且显示出他理解了他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那么他就已经准备好可以去道歉了。致歉是承担责任这个过程当中的下一步。 “我很抱歉!” 如果没有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该向谁道歉以及为什么而道歉的话,道歉就会显得既没意义也没诚意。 道歉
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们常常很乐意为他们的行为道歉。然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简单地道个歉就可以帮助逃脱惩罚是件很划算的事。只要不涉及其他的问题,表达一下自己的懊悔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容易的。 道歉有不同的程度。轻飘飘地吐出一句“对不起”,也算得上是道歉了,但是远远没有在众人面前说“之前的那件事是我做错了,现在我想当着大家的面为我所做的错事道歉。”这样一句话来得坦白、诚恳。 致歉是年轻人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很多的学生并不具备这项技能,所以做了错事的时候,也恰好就是可以用来教会孩子如何道歉的机会。 言语上简单空洞的几句抱歉远远不如一封精心准备的道歉信来得诚恳。孩子构思致歉信的时候,需要仔细斟酌说些什么以及如何能最好的表达自己的歉意。一封完整呈现的致歉信一般会包含如下内容: l 坦白陈述所发生的事件 l 让大家了解,他已经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对方造成的伤害 l 为自己的所做所为道歉 “只有当真正认识到所做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危险,这样的道歉才是真诚的。” 下一步 孩子肯为自己所做的错事道歉,并且显示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所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的表现还不足以说服他人相信他确实对自己的行径有了深深的忏悔。为了让道歉的行为更有意义,他应该在表达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很乐意为自己的错误做出一些弥补。这一步将会在下一章“补偿”中详细讨论。 “吔!我的惩罚是两周都不用去学校了。” – 临时驱逐令 惯常的惩罚对于责任感的建立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错误做出一些补偿往往会更好一些。 补偿
即便是真诚的道歉也并一定以让人们相信犯错的人不会再犯。同样,一句道歉也并不足以让受到伤害的人感到公平正义被伸张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道歉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相对的做出一些弥补或补偿。 最好的、能够预防不再犯错的方式不是对同样的错误做同样的惩处,而是和所有相关者进行协商,有针对性的对特殊问题做特殊处理。如果做错事的人想要好好弥补的话,那么曾经因此受到伤害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受害者应该始终都是最佳的征求意见的对象。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召集更多的人一起商讨,比如在学校的话,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一起找出有创意的补偿方法。 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怎样的,通常我们都是希望做错事的人能够主动的做点什么当做补偿。这样的补偿既有助于受到伤害的人去原谅做错事的人,也有助于改善两人之间的关系。 弥补得好不仅仅能够改善破裂的关系,对于做错事的孩子的名誉也会有好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做错事的孩子能够按照共同的约定对自己的行为采取了负责任的行动时,他的声誉在其他人的眼里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如果调解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正公平的,那么这个调解将会拥有治疗的功效。”
诚恳的道歉加上通过磋商认可的弥补方案是承担责任的步骤中最主要的一步。但是为了重建信任,孩子还必须让其他人都相信他不会再犯。这将成为我们下一章“承诺”里要讨论的重点。 “我保证再也不会在同一家店偷东西了。” 孩子们都非常急于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可是如果没有让他们想好一但再犯将如何处理的话,那么承诺也仅仅只是动了动嘴皮子而已。 承诺
当孩子们一次次地犯类似的错误时,我们就总是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威胁”他们使得他们承诺不再去做:“如果你再这么做的话,就……”这样威胁性的语句往往都是在受到刺激很生气的情况下说出的,事实上根本起不到实际有效的作用。 好一点的方法则是和孩子共同协商一个方案,如果再犯的话该怎么去做。在这样的协商中要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防止再犯错的发生。同时还建议把计划方案形成文字,并且要求孩子、老师以及其他证人都签上名。协定的公开很重要,要保证所有相关人士都了解这个协定。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这样的一个协定应该不是一个空洞的威胁,而是一个明确的共同约定以确保一旦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能信守诺言或是再次犯错时能够执行的行动方案。 “真正意义上的承诺是需要达成协定,确保在没能信守诺言时知道该如何去做的。” 下一步 即便是孩子保证不会再犯,其他人也不一定就会自动地信任他。为了让别人确信他已经变好了,他还要展现出勇于担当的姿态,比如在学校里找到合适的方法在一些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帮助预防类似的事件发生。这个问题我们会最后一章“关心他人”里讨论。 “让我们好好总结教训,下次一定不要再被抓住。” 最糟糕的的状况是我们竭力阻止孩子们犯错的行为反而会导致他们不良行为的升级。而成功的干预却能强化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关心他人
这个承担责任六步法的极终目标是在事情已然发生或是孩子已经做错了事之后帮助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到目前为止,孩子们已经完成了我们所描述的所有步骤:承认了他所做的,表明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后果的了解,道了歉,弥补了他的行为所带来的伤害,并且承诺不再做同样的事情。但即使这样也还不能保证孩子责任感的加强和提升。最终,孩子很有可能仅仅会在表面上顺从、并且把这当做是无法摆脱的义务。 只有当孩子真心的承认自己做错了、并且从心里面声明自己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时,才能说他具有基本的责任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感还包括关心他人,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预防同样的错事再发生。 只有当孩子自愿的参与到减少校园不当行为发生的工作中时,我们才能确定他的态度有了一个质的改变。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工作中来。通过这种方式,他曾经犯过的错误,因为他的勇于担当会变成他的资本,不仅让他自己获益,也能让其他孩子,甚至整个学校都获益。 当人们亲眼所见曾经犯过错的孩子竭力去帮助他人预防不当行为反复发生时,这个孩子的名声会越来越好,人们也会更加信任他。 “只有当你能够把所学的教会他人的时候,你才是真正学到了。” |